物转星移,岁月悠悠,四平一中在风风雨雨中,已经历了五十个春秋了。回望走过来的道路,追忆运动场上的往事,历历在目,浮想联翩……
我是1942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体育系的。1948年10月,锦州解放后,留锦州师范任体育教师、体育教研组组长,兼辽西师专共同体育课教师。1952年秋,因故请求调转,来到四平中学。
四平中学是在战火纷飞,硝烟未尽中创建起来的闻名全省的新型中学。学校政治空气浓厚,充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并形成了团结互助、纪律严明、尊师爱生、刻苦钻研的学风和校风。
1954年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校从水塔下校址,迁往新建的苏式标准校舍,并改称四平高中。虽然校舍变了,校名改了,但
四平中学的优良传统却没有丢,并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成为省、地、市三级重点中学。
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住在舒适的宿舍里,学习条件确实大大地改善了,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个开展体育活动的运动场。眼前是一片杂草丛生,墓冢累累的荒地。在党支部的号召下,我们广大师生员工,披荆斩棘,挥锹抢镐,很快就开辟了一个宽阔平坦的运动场,然后规划球类场地,修筑体操台、甬路,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经过师生的辛勤劳动,一所整洁美丽的校园,初具规模。当旭日东升,曙光初照,我们高唱国歌,升起五星红旗,当我们列着整齐的队形,伴着悠扬的乐曲。认真做广播体操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自豪啊!
我们坚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原则,根据性别、体力,采取分班、分组轮换的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将课堂教学与体育锻炼标准、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指导下,有序地进行活动,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技巧和身体素质。我们体育组经常举办各种赛事,召开春秋两季运动会,运动场上,加油助兴之声,不绝于耳,回荡着师生的欢声笑语。
四平地处辽西北部,冬季时间长,为了开展冬季户外活动,我们顶风雪、冒严寒,浇滑冰场,购置滑冰鞋,让各班学生轮流上滑冰课;成立滑冰队,经过一、两年的培训,我校出现了张树仁、王永川、路宝芹、聂碧岩等优秀选手,在参加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建校五十年来,随着岁月的流逝,领导班子更迭频繁,但有幸的是,总有德材兼备的好干部,来领导这所学校,他们都非常重视体育卫生工作。同样,体育教研组成员,也在不断变换。魏震宇同志(已故)来校较早,精力充沛,进取心强,教研组工作基本上是由他主持,其间,我也曾与他交替主持一段。我们通力合作,优势互补,配合默契。教研组根据老师个人的特长,让他们分别担任各项运动竞技代表队的教练。如篮球教练邓文学、于德忠,排球教练由我和韩为国担任,足球教练——魏震宇,田径教练邵洪海、师玉华、王玉林,体操教练时廷钲、李开荣(已故)、于德澍。为了迎接第一届全运会,又增加了举重、摔跤等项目,由魏震宇同志担任教练,羽毛球教练由我担任。此外,又聘请姚洪山老师担任乒乓球教练。各位教练工作非常认真,披星戴月,任劳任怨,刻苦训练,成绩斐然,培养了很多优秀运动员和体育明星。如篮球男队的高允彦、贾荣发、巴德年、董竞水、哈秋成、刘宝林、李玉书、王选刚,女队的张淑芳、郑淑芹、龚淑环、刘淑春;排球男队的贾荣起、吴贵民、陈炳阳、杨中和,女队的黄玉萍、叶碧莲、梁效莲;足球队的刘挽澜、齐秉武、刘福才;田径男队的李伯鹏、崔庆堂、李泽润、吕国武、许宪臣,女队的王若萍、史书范、马俊杰、赵金香等;体操男队的王序良、隋信礼,女队的靳桂丽、裴艳华;重竞技摔跤选手王春白;举重运动员王云录;羽毛球运动员曲明智、高玉萍(女);乒乓球运动员贺操锋等。他们不仅在校期间为母校争得了荣誉,毕业后,也大部分成为各高等院校的主力,有的成为省队选手,在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
体操运动员王序良,考人沈阳体育学院体操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后来任辽宁省体委副主任,主持运动竞赛工作,十几年来,为辽宁省培养了一支全国瞩目的劲旅。他本人取得了教授职称,并被国际奥委会聘为国际体操裁判。
摔跤运动员王春白,经过严格训练,进步很快,一举夺取全省冠军,后担任国家摔跤队教练,曾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在雅加达召开的新兴力量运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校一跃成为我省首批重点中学,体育工作也出现了新面貌,在普及基础上,培养了很多优秀运动员,达到全市一流水平。
时近半个世纪,往事茫茫,缅怀已故战友,不禁黯然。我已年届耄耋,所记叙的人和事,挂一漏万,恳请谅解。
1998年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