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农历7月26日,我出生在梨树县杏山乡钱家桥小屯。原名叫李树枝(枝字又改滋),曾用名李青山,现用名李洪泉。在我小时候,正是伪满时期,家境困难,隔三差五到学校去一次。
杏山乡那时叫勤民村,念到三年级时,天空飞机拉白烟,说是要打仗,只好辍学了。1948年3月四平解放了,我跟八路军土改工作队跑来跑去,当了儿童团长。1949年3月,梨树县中学招生,土改工作队拉我去考试,我的答卷写明了家乡特产高梁、大豆、谷子,榜上有了名,分配在补习班,不算正式一年级。因家距学校太远,在三大爷家吃住不方便,妈妈到学校办了转学手续,来到辽北省四平市中学,吃住在二姐家。不忘的是,那天转学手续办完,妈妈租马车让我坐着上四平,她步行回家。车走远了,我回头张望,只见妈妈眼睛盯着我,那是在默默地祝愿我将来能成为有用的人。
1950年3月,我入了四平中学二年乙班,由于跳格太多,讲课听不懂,作业也费神,当时班主任老师叫柴德文,有一次讲课中间提出一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我虽刚来,不甘落后,随着同学也把手举起来了,不料柴老师点我回答。当别人把手放下时,我站起身,一个字也没有回答上来,只觉脸发热,难受至极。温和的柴老师看看我窘态,深情地说:“坐下吧,你刚来,要好好学习呀,千万求实学懂。”说着他把“求实学懂”这四个字写在黑板上,我却记在心里,成了我一生中的奋斗目标。不论到什么时候,我都以“求实学懂”为尺子,衡量自己的学业、品德和能力。那时我根本没学初中一年课,一下子跨到二年,而且老师讲课听不懂,学得不实,就是为了要脸面,耍个滑,现个瓢,显示自己,造成了非常难堪的场面。
我记忆永存的还有教俄语的赵老师,他看我不笨,学习上劲,就单独给我辅导,推动我学习俄语的热情。我沿着“求实学懂”的轨道运行,背俄语、练写字,领会精神,已从挨批评上升到受表扬了。更加体会到“求实学懂”的深刻含义。学习就要实实在在,不要走过场,实在学了,也就领会了,进而达到学懂弄通的地步。
1951年初中毕业离开母校,同年10月参加了工作。“求实学懂”仍然引导着我,学理论、学政治,看小说、背诗歌,总是不闲着。到1956年8月22日,星期三,《吉林日报》第二版,发表我写的消息,报道四平银行收发员钱海涛安全收发万封信无差错的事迹,并邮给省电台,同时发表。第一次报纸有名、广播有声,鼓舞了我。后来,我总是本着“求实学懂”鞭策自己,深钻细研新闻理论,不断写新闻稿,有了声望。到1957年调入四平市广播站担任编辑组长。梦寐以求的专业实现了,连连创优争先,到1979年11月,调我组建四平地区电台,1983年担当副总编辑,1987年任四平人民电台台长,直至到1993年离任。这几十年来,在“求实学懂”的教诲下,学有名望、逐步成才。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闻宣传的经验,并在省级召开的会议上介绍4次。特别是1992年,省委宣传部在四平召开全省新闻宣传现场会,推广了我的“酥饼大战”救活企业的报道经验,这便使我名望进入高峰。至此,我被评为高级编辑(教授),转年被推荐为吉林省新闻职称高级评委会成员。
人活一世,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让人们知道“求实学懂”的含义和它的内在联系。我花了将近三、四年时间,主编了《改革之声》、《时代风流》、《水利之歌》三本书,并于1993年,出版了《我的新闻作品选》一书。这4本书质量真不高,但总可以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借鉴,也愿爱好者们能从柴德文老师教导的“求实学懂”里走出一条新路来,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都是有益处的。离开母校近50年了,回想老师精心教育,真有说不完的话,但我只能用一句话,祝愿母校兴旺发达,培育更多的人才,为祖国争创世界一流再作贡献。1998年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