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我的母校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六十周年华诞之际,衷心的祝愿我们的学校兴旺发达,越来越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祖国繁荣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四平,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培养我的热土,有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每当我回忆起五十年前的校园生活,老师们慈祥的面孔、同学们可爱的笑脸,依然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我的班主任胡立德老师和蔼、慈善的笑容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亲可敬;任殿升老师博学多才,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深入浅出的讲解有滋有味;还有魏振宇老师、曹炳寰老师、张福老师等等令我终生难忘。除了学习知识外,在母校我还接受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如参加社会实践:到农村参与抗干抢收和深翻地,大炼钢铁等,使我做到品学兼优,并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人生数十寒暑,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高中三年的校园生活,是那么温馨,那么美好。尽管那时学校的条件无法与当今相比,它毕竟是我迈入大学殿堂的阶梯。那时的我正值青春年华,有朝气,有理想,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对母校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我称它为高中情结。
我1960年毕业于母校考入吉林大学原子能系生物化学专业,196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现仍受聘于研究所继续工作。1969年由于当时战备之需要,研究所从北京迁至四川成都附近的山沟里,十五年之后才迁至天津,南下北上加上动_乱的历史风云给生活和科研工作造成极大困难,得益于母校的教育培养和锻炼才能从容面对。
一九八五年我有机会被研究所公派到澳大利亚作访问学者,回国后一直在本单位做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我所从事的实验核医学技术领域共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获得科技进步奖十多项;在我培养的十名研究生中,已有七名毕业,仍有三名在读;与我的科研伙伴共同完成科技开发三十多项,为我国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新药的开发和核技术应用做出贡献。
我们建立的新方法“溶栓放射分析”成为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指定的检测溶栓药药效的权威技术,工作之余参加由王世真院士主编的《分子核医学》《竞争放射分析》和《核医学》等专著的撰写。
每当研究工作取得成果,实验技术取得突破时我不由地想起母校的培育,并由衷地感谢恩师的教诲。人到晚年易怀旧,翻开老照片思绪万千,好像时光倒流的感觉,所以几十年来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国内国外,无论走到多么远的地方都走不出对四平、对母校的思念。据我所知,从母校毕业的莘莘学子遍布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光和热,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母校可谓桃李满天下。
五十年是历史长河的一逝,可对于人生却是漫长的沉积,如今庆祝母校六十岁生日的同时也是总结教书育人,汇集学子,弘扬历史,与时俱进,发展壮大的过程。再过十年我们再相会,有理由相信那时四平会更美丽,那时的母校会更辉煌。
敬祝四平更加美丽,敬祝母校更加辉煌!
2007年12月18日于天津
李怀芬
1939年5月12日生与于河北省乐亭县,研究员(教授),政府特贴专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中国九三学社社员。天津校友会会长。1960年毕业于四平市高级中学。196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生物化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工作,1966年底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1985-1988年到澳大利亚核技中心访问学者,是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出国深造专家学者。回国后在放射所主要从事实验核医学技术的研发工作、分子生物学、影像医学和放射性示踪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激素、酶、核酸、核苷酸等)的检测分析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和医科院科技进步奖。参于王世真主编《分子核医学》和竞争放射分析的撰稿。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