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9日,四平一中高一新生军训开营仪式:扬帆起航,青春从这里淬炼

初闻柳浪莺,又见秋虫鸣。玉露临风,秋雨酣畅,四平一中的校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青春盛事——2024级新生军训开营仪式。此次开营仪式,校党委书记苏亚利携全体校级领导及政教处主任出席,仪式由高一年级主任张洪刚

2024年08月16日,迎新启航,共绘青春新篇章

随着夏日的余热渐渐退去,秋风送来淡淡的清爽,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学年。在这美好时节,四平一中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新一批学子,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踏入了这所知识的殿堂。为了让新生们更快地融入

2024年08月12日,砥砺奋进正当时,昂首阔步新征程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召开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初教学工作会议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为进一步总结上学期的教学工作,明确新学期的教学任务和工作思路,8月12日下午,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召开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初教学工作会议。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纪晓

2024年07月12日,“业”精于勤“作”于思——第二届欧拉杯系列教学活动

古文《学记》中: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其大致意思是“教学应当按照一定的时令进行,各有正式的课业,在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课外的研究和作业”。课后作业作为课程的重要部分,是教师学科教学

2024年07月08日,夯实基础知识,强化书写规范——“崔化杯”化学方程式大赛

以赛促学,以学促进。为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热情,夯实基础知识,强化书写规范,7月8日,高一化学组开展了第一届“崔化杯”化学方程式大赛。化学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注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

2024年毕业

2024年07月03日,学背结合,夯实基础——“德人杯”政治学科知识点大赛

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加深对政治学科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于2024年7月3日举办了“德人杯”政治学科知识点大赛。本次比赛由高

2024年06月26日,名校云集,助力圆梦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举办2024年志愿填报指导讲座暨高校招生咨询会

胜高考、赢志愿、向未来。为筑造广大考生与高校直接对话的桥梁,更好地帮助考生和家长合理填报高考志愿,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举办志愿填报指导讲座暨高校招生咨询会,受到广大考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追忆 > 高中生活的回忆(1960届毕成良)

高中生活的回忆(1960届毕成良)

2009年12月21日 13:31:21 来源:四平一中 访问量:2787

我是1957年秋天考上四平高中的。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活多已淡忘,唯独高中三年的生活至今记忆犹新。当年老师的教诲至今言犹在耳,同学、“铁哥们”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日中常思念的是彼时的伙伴,梦中常见的多是昔日生活的片段。高中三年是极为宝贵的一段,是我一生中奠基的珍贵岁月。

高中的三年里,我们这一届学生真正坐在教室里读书的时光并不多,算起来只有一半多一点。1957年秋天入校后一个多月就开始“大鸣大放”,天天忙着写大字报、开辩论会,这样地忙到快放寒假。寒假过后上了一周课,就开始勤工俭学,实际上只“工”而未“学”。先是在铁路上卸沙子,干了一个星期,三月中旬去修飞机场,一干就是三个月。六月份回校上了几周课,然后就去挑水抗旱。暑假过后,先是在学校农场的地里“深翻地”,然后就搞大炼钢铁(我们班的任务是炼焦炭、拉煤),再后来又去半拉山门修水库,在水库工地还“放卫星”。从水库回来已经快过春节了。这样地过了高中生活的一半时间。后面的一年半里没有大规模的劳动,才基本上是坐在教室里上课了。

坐在教室里读书的时间尽管不多,我们的课却没有落下。高一全年和高二上学期虽然只是断断续续地抽空上点课,但我们在假期里,在劳动之余还是抓紧时间看书做题的。在飞机场的大机库里(我们修飞机场时就住在那里),在水库工地的临时工棚里,只要一有时间,许多同学还都是忙着看书的。假期更是读书的好时光,这时不仅可以把一学期该学的学完了,有时还可以把后面要学的提前学一学。我在高一的两个假期里就把高中三个学年的代数、几何、三角书上的题目全都做了一遍。到高二下学期以后没多少劳动了,同学们更是拼命用功,1960年毕业时我们高三(3)班51名同学全都考上了大学,很多同学考上了重点大学。我们这一届的同学除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因特殊原因没考上大学以外,绝大多数都考上了大学。那时虽然不讲究“升学率”,但四平高中的升学率一直是很高的。那时也不讲究“素质教育”,可我认为,我们经过四平高中三年的培养教育,素质还是挺高的,无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还是艺术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都为以后几十年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一时大鸣大放,开辩论会,使我们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推理判断的能力,发展了思维的敏捷性,也使我们锻炼了口才,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那时的大鸣大放只动口不动手,和后来“文革”中的“四大”不是一回事)。记得我们班的刘钧衡发言时总有一副演说家的派头(他学田丁老师的口气学得特别像)。教学时间短,还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按时考大学,除了老师们讲课讲得精炼精彩以外,也促使我们自学,培养了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会学习,这比掌握知识更加重要,自学的能力是终生受用的。我觉得,后来几十年里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都没有放弃读书学习,这种习惯正是在四平高中养成的。

尤其是较早地经过艰苦劳动的磨炼(那时我们才十四、五岁,大的也只有十六、七岁)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友爱精神,锻炼了意志,培养了我们在任何恶劣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后来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都顽强地度过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四平高中的毕业生。

我在四平高中读书的时候,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很丰富的。尽管那时没有电视,没有卡拉OK,甚至也没有半导体收音机,但不少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培养了文艺才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有的人后来考入艺术院校,终生从事文艺工作。

高中没有音乐课,但每个学期的汇演(那时还不叫“艺术节”)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也总有各种规模的文艺活动。文艺汇演的节目水准还是蛮高的。当时高二的常寿山导演的大型话剧《百丑图》(演员全是他们班的同学)演出时,还真有点专业水准呢。大合唱《好久没到这方来》,田育民的独唱《老司机》和电影《五朵金花》插曲,曾初旺、尹怀安的独唱,董况水的笛子独奏,都不是一般的业余水平可比的。学生文工团经常组织演出,有时还到军队营房、工厂去慰问演出。

那时学校有个管乐队,成员也全部是学生。这支管乐队在当时的四平市水平是最高的。五八年欢迎志愿军归国,市里点名抽调了四平高中的管乐队参加欢迎工作。乐队在火车站住了一个多月,每天当满载最可爱的人的列车进站时,四平高中的管乐队就奏起雄壮的乐曲欢迎亲人凯旋。那些年,每逢“五一”节、国庆节都要搞全市性的集会、游行,很多单位队伍前面有管乐队。唯有四平高中的管乐队曲目丰富,音色和谐,嘹亮雄壮(虽然乐器破旧些,服装也不那么整齐)。每年的开学典礼,管乐队把一支支雄壮的进行曲奉献给老师和同学,同时也吸引新生中的爱好者参加到乐队的行列。

文艺活动都是学生自己搞的,选节目、排练,到校外借服装、借道具、借乐器,联系到校外演出,都是学生自己跑。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从文艺活动中,不仅培养了艺术细胞,提高了艺术素质,而且锻炼了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尤其是培养了学习的毅力。那时学乐器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一般家庭买不起乐器,找不到教材,找不到专业的老师,没有视听材料,因此,“发烧友”们只能利用偶尔碰到的几件乐器自己摸,这种学习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这样的学习也促进了课内知识的学习,因而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乐队队长崔澜1959年毕业时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后来成了一位小号演奏家,常寿山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迟家训、于增昆被保送到军事院校,田育民考上了东北师大数学系,孙庆祥考上了北航……。哈秋明、曾初旺高中还没毕业就被录用到专业文艺团体工作。六○届的同学有五人考上了艺术院校。

近些年我提任系里的领导工作,每逢过年过节学校要搞文艺活动我就犯愁。十分自然地,作为系领导,我希望我们系各方面工作都出色,文艺工作也应该搞出点名堂,但可惜的是我们系的学生中鲜有文艺骨干,这时我就会想起四平高中的文工团和管乐队了。如果在我现在的学生中能有几个那样的文艺人才,我可就轻松多了。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高等学校也希望招来的学生有多方面的才能。高中生不仅要把课内知识学好,还应该在文艺、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我希望现在还在四平高中就读的小师弟(师妹)们努力。

1998年

编辑:陈旭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吉ICP备17008604号-1

地址:四平市铁东区中央东路2216号
校长信箱:spyzxzxx@126.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