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了50多岁,对老家四平始终一往情深。不管我过去在哈尔滨,还是现在在北京工作,只要一有机会,我都要回英雄城看一看。即使回不去,身处异地的我,也会日思夜想,梦往神游。
老家使我牵肠挂肚的,不只有我的家人和亲属,更重要的是,这里留下了我少年时代的足迹,这里有我终生难忘的母校——四平一中。
我是1954年9月1日跨进四平一中校门的,当时我13岁。这一年初中一年级共招了18个班,大约有800名学生。我被分到初一·七班,是男女混合班,前6个班是女生班,后11个班是男生班。第二年暑假后,将四平一中一分为二,在道里成立了四平二中,并将一部分学生分流出去,我仍留在四平一中,被编在初二.五班(也许是初二.四班),一直到1957年初中毕业。
在三年初中学习生活中,四平一中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教师敬业精神极强,教学技巧较高;学生普遍尊师爱校,学习气氛浓厚;文体活动活泼多姿,校风校纪良好。
我记得当时四平一中的校长是姚吾越先生,教过我书的老师名字差不多都忘了,只记得教语文的董老师,教历史的有马老师,教植物的有胡老师。在我的同班同学中,我记得有白玉海(回族)、王凤桐、尹怀远、姚作东、崔琦、刘敬公、董校、蓝亚军、巴庆生、喻慧茹等人。遗憾的是,这些人目前我都没有联系,更无法知道他们工作、生活情况。
由于是建国初期,学校教学条件较差,但校园却很美。我特别喜爱校门旁边的假山,这里俨然是个休憩娱乐的小公园。每当春天来临,假山上的杏树便开出红的、粉的、白的杏花来,香气袭人,分外好看。课余时间,我常常在树丛里踱步,或是与同学们嬉戏,使我忘却了紧张学习的疲劳,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一晃,初中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了40年。在这40年里,我的经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继续学习深造,先是念中专,后又念大学,1964年7月毕业于吉林林业工程学院林学系。第二阶段:1964年8月至1986年9月,曾先后在黑龙江省林业厅、黑龙江省林业总局从事技术、文秘、调研、宣传等项工作。在此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曾下放到“五七”干校和林区劳动和接受改造。第三阶段:1986年10月至1998年3月,从哈尔滨调来北京工作,参与《中国林业报》(现更名为《中国绿色时报》)的创办和分管编辑业务和其他工作。我现在担任的职务是副总编辑(副厅级)、党委副书记,技术职称是副编审。
我自幼爱好文学,早在四平一中读书期间,就曾尝试写些短小的文学作品。此后,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笔耕不辍。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外140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作品800多件,出版了两本专著。
感谢四平一中对我最初的培养和教育,母校的恩情我将永远铭刻在心。预祝四平一中在迈向21世纪的征途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地址:北京市和平里中国绿色时报社
邮编:100714
电话:64294010(办) 64669755(宅)
1998年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