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根
离开母校40多年了。那里的一草一木,老师的教诲,学友间的挚情至今仍萦绕脑际,铭刻心间。就学时,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十几岁的少年,而今已是一个两鬓斑白、年逾花甲的老人。人生易老,但对母校的情难老。几十年来,从校园迈向人生,从翻译界转入教育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取得社会的一点儿承认,无不与母校的培育息息相关。
母校,四平中学,是经过炮火洗礼的“英雄城”的骄傲,50年来向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可塑之材。它如同一棵参天挺立的大树,它是根,根深才能叶茂。我们不过是靠根哺育、繁衍、生长的叶片。没有根,长不出叶,更结不了果,根固则硕果累累。母校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蕴育与雕塑人生理想的摇篮;锻铸幸福的钥匙;知识的熔炉和莺歌燕舞的百花园。
蕴育理想的摇篮
1948年的春天是个不寻常的春天,就是在这个春天,四平人迎来了解放的欢悦,校园也唤发出美妙的青春气息,四平男中、女中和晓东中学三校归一,诞生了全市第一所男女生合校的中学,省立四平中学。到处是歌声、锣鼓声和师生的欢笑声,人们弹冠欢庆联中的诞生。
还记得,联中施教的第一门课就是情操素质和人生理想的教育。它教我们学会做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当年袁立中校长的亲切讲话仍记忆犹新,他那铿锵感人的话语好象还在耳边回响。他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保尔·柯察金,一个高尚的人的光辉形象。“学习柯察金,走保尔的路,用他那高尚情操和钢铁般的意志来规范和锤炼自己”——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学习心得。保尔·柯察金的精神影响了我们几十年,教育了几代人。在这种理想教育的感召下,我们的同学,有的随军南下,有的参加抗美援朝奔赴前线;留下来的也经常走向社会,参加建市义务劳动,假期则深入工厂和街道搞宣传,办板报,参加扫盲活动和为居民读报。当时学校和社会是息息相通的,百姓的子弟又回来为百姓服务。
知识的熔炉
母校是用知识武装人、锤炼人的炽热熔炉。说它炽热,把它喻为熔炉,就在于它治学严谨、注重扎实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基本功好”是四平中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为同学们日后进一步深造、实现理想作了必要和较为充分的物质准备。记得1952年高考发榜时,我班报考者全部被录取,而且绝大多数人实现了第一志愿的愿望。这一届学子还开创了母校毕业生进入京津重点院校的先河。这都是母校培育和同学个人勤奋学习的结果。与学校培育密切相关的是师资队伍状况:母校可引以为自豪的是当时在数理化、语文、外语、体育乃至美术等学科有一批具有高度敬业和奉献精神,业务上才华出众并敢于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优秀教师。教我们的数学老师,讲课不看课本,画圆不用圆规;语文老师对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能倒背如流,分析鲁迅的作品堪称入木三分;外语课则试验中外教师合教,体育课除传统球类和传统的田径技术之外,还把当时尚属稀罕的射击、游泳、拳击、垒球和器械体操等项目引入课堂。老师不但谙熟业务,教学得法,而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每次发下来的作业本都经过精心批改,并附有极具针对性的评语和学习方法指导。老师的生活都较为艰苦,报酬很低,但对学生却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们自己别无所求,只望学生早日成才。老师的这种敬业精神和严谨教风深深感染和教育了学生,促进了校园内的勤奋学习和集体互助学风的形成。我们对母校老师的亲切教诲,至今感念不忘。
几十年来,老师的工作精神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对工作精益求精。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学风是教风的影子。这个大环境熏陶下的学生勤奋好学,力争向上,肯于吃苦,不怕困难,而且有极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在完成课内的学习任务之后,又都有各自不同的课外自学安排。班里不时有人通过自学修完高中课程而提前1至2年进入大学校园。在注重自学的同时,始终不忘坚持发扬集体互助的精神,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自发、自觉相助。学校曾提出反对“猫吃鱼”(即学习只顾自己)的口号,提倡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教师队伍扎实的基本功,学生们勤奋刻苦的学习风气,都是使母校在同类中学能位居前列的重要因素。
莺歌燕舞的百花园
文体活动丰富而且活动独具特色,并持有较高水准,这是母校的又一显著特点。那时,母校文工团和体育代表队在市内、省内都曾名噪一时。我作为团队的第一批成员之一,对此深有感触,对两个集体仍有缕缕怀旧之情。校园里天天可以听到歌声,随处可以看到体育活动。班级有班级的活动,校级有代表队的集中训练。班级之间经常赛歌,早期学校有一个制度:每天放学时,全校师生要集中在操场上合唱一首歌方能离校。
文工团是1948年建立的,它规模可观,而且在校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初期排练的剧目多为秧歌剧和小型演唱节目,后来也排演了一些大型节目,如:以《我们是红色的战土》和《黄河》为主题的四部混声大合唱,京剧《逼上梁山》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竟破例采用了以西洋铜管乐器和弦乐器为主的乐队为京剧伴奏,在京剧表演史上可称得上是史无先例。文工团在校内的任务是推动校园文娱活动的普及,有时也走向社会,到剧院、工厂和街道作义务宣传演出,颇受工人和市民的欢迎。文工团很重视人才的培养,曾有不少团友被抽调到省、市级文工团,并成为骨干。
体育队在省内、市内也是一个颇具实力的代表队。我那时在田径队,有时也到球队活动。四平中学的田径队和某些球队在省、市内都是第一流的。母校跳高运动员曾获省、市运动会和后来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金牌。
健康的文体活动对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对陶冶情操以及对德智体全面成长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文工团和体育代表队里所受的锻炼使我在后来的大学生活和工作中都受益匪浅。靠中学的底力,我在北外学习时,被选作校田径队员,到清华工作后又代表基础部参加校工会运动会取得了4×100m接力三连冠的佳绩。我现在仍是清华教工合唱团的团员,这个团在北京市曾多次获奖。文体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参与本身,而是它的效果。正是中学时期培养起来的文体素质,人的体魄,才使我有可能健康、愉快地为祖国工作了几十年。
在母校校庆50周年大庆之际,仅向母校表示衷心祝贺,向教过我的老师表示深切谢意,向我的学友致以亲切的问候。
校庆前夕于清华园1998年
赵静鹏
1932年5月28日生于沈阳,后迁居四平,续读高小(大同小学)及中学(晓东中学及四平中学)。1952年四平高级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原北京俄语学院)。1955年4月调至国务院任翻译,后转入清华大学化学和工程物理系任专家翻译。1957年又调至清华外语系从事英、俄、日语教学、教材编写及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在职期间曾任教研室主任,教材、选修课、外语专业组长,党支书,学生辅导员,学会秘书长等职。1993年退休后曾受聘北京市教委大学英语专家组组长、顾问、学科抽测组组长,并续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和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秘书长等职至今。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