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辽北十中,除了上大课(政治学习)外,就是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唱歌、扭秧歌。校园内不时响起阵阵歌声和锣鼓声,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每当敲起锣鼓,上自学校领导和老师,下至来自后方的干部子女,不约而同,走上文艺舞台,为开展群众性秧歌活动,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为了迎接解放后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到来,开展“红五月”活动,学校组建了文工团,由王文主任担任指导员,我任团长,并吸收各班文艺委员和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共六十多人参加,(后来发展到一百多人),由学校负责文艺活动。老师杨道一、余枫教唱歌和扭秧歌,文艺骨干经过培训,回到班级都起到了“小先生”作用,为参加全校“五·一”秧歌游行,作了充分准备。
“五·一劳动节”早晨,各班秧歌队都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横幅和手持镰刀斧头的秧歌头为前导,腰系彩带,头扎毛巾,伴随着锣鼓节奏,浩浩荡荡走上街头,秧歌队成为游行的前导。在“红五月”活动中,群众性秧歌活动被列入日程,培训教歌员,教唱新歌,讲授音乐知识,学识简谱,都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每当集会,开会之前都少不了拉歌,各班之间互不相让,嘹亮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随着学习逐渐走向正轨,文工团大型活动相对减少,开始转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活动,文工团有时也围绕中心,配合形势任务,排练一些反映军民关系、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慰劳军属、发展生产等内容的小合唱、大合唱、器乐合奏、小秧歌剧等节目。利用节假日庆贺大城市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等),在校内外进行宣传演出。其中张宝中、李泳顺演出了《牛永贵负伤》,王孝仁、朱玉珍演《兄妹开荒》,崔永珊、张玉琴演《支援前线》,高桂苓、李淑琴演《姑嫂劳军》,李介卿演《光荣灯》以及由李捷领唱的大合唱《人民一定能战胜》组歌等等,每个节目都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
为开好解放后第一个新年春节晚会,文工团和各班级早早就开始准备。经过紧张排练,晚会如期召开。师生同台演出了独唱、小合唱、大合唱、秧歌剧、京剧等二十多个丰富多采的文艺节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大型现代剧《逼上梁山》了,它集中了各班文艺活动骨干二十多人,全剧组中仅扮演林冲的教导主任王文和扮演鲁智深的孔祥云同学,平时爱好京剧,有一定基础,林娘子扮演者有教师余婉和学生张淑芬都是第一次演京剧,经过苦练,也初具水准。其余都是跟着走过场,台下笑声不断,好歹把这出压轴戏演完。
根据当时形势发展,我们提前毕业。正赶上市里筹建宣传队,于是市里便从学校文工团里挑选有文艺专长的初中同学,李克栋、李汉章、袁传贤(袁方)、薛士哲、王俊、田万富、王丽华、李淑芳、王桂荣等随同应届毕业的我和李介卿、王孝仁等十多人,一同分配到市委宣传队工作,从此,历时整整一年的学校文工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98年5月28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