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从母校毕业,考入吉林大学数学系,六○年由吉林大学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习。一九六_四年从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某基地技术部,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一九六六年参加由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工程》(代称701工程)中专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组装和调试工作。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科研、组装等全部由科研人员一并完成。历经三年多的紧张工作,于一九七○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指挥中心有两个(渭南和北京),中央首长在北京指挥中心亲临指导,发射站在清水,地面控制站从喀什到长春遍布全国。
长春是当时中心控制站。每个地面控制站通过雷达、光学等观测设备将观测到的数据,通过数据传输设备及时地互相传递并传送到两个指挥中心。所有数据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及时显示卫星飞行实况(鉴于保密原因,不能详细介绍,请恕谅)。
第一颗卫星发射(七一年)时,我是中心控制站(长春)计算机主控台一号操作员,整个发射重要数据都从这里发出。这是组织上对我的极大信任,这也被我视为一生的光荣。另一方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本人作为一名全面掌握国家重要“军事”机密的技术人员,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记得卫星发射成功那天,当听到安全指挥员向北京(中央首长)报告:“卫星飞行正常,东方红乐典响彻太空”的声音时,在场的每个人,从将军到士兵,无一不落下兴奋的热泪。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从北京指挥中心亲自打电话,对参战人员表示祝贺,钱学森等国防科委领导亲临现场与官兵并肩作战。
在第一颗卫星发射整个过程中,我因工作成绩优异,多次解决技术难题,确保所在的控制中心站(长春站)圆满完成任务而立三等功一次,并光荣入党。此后,我又参加了“实践一号”等多颗气象、通信卫星的发射工作。工作过程中也培养了一大批后备技术人才,他们当中有的至今仍奋战在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线,有的已成为国家、省市级的领导干部。
一九七八年由国防科委调到空军第二航空学脘(当时的“二机校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此间,个人出版了计算机专业教材三本(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主持研制的“飞机地面试车模拟器”、“程控指挥对讲系统”等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作为主要研制者参加研制的银行专用“计息电脑”,被全国十几个省市银行系统采用。 一九八五年,学校开始筹建计算机专业,我作为第一任计算计教研室主任,一切从零开始,责无旁贷地承担计算机(软、硬件)实验室建设和培养年轻教员的使命。由于业绩突出,八六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一九八六年在全军首批技术职称评定中,被评为副教授;九三年晋升教授。现职军队技术六级(正厅)。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经空军党委批准,在第二航空学院退休。
回顾四十年历程,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唯有一点令我欣慰:母校优良校风的鞭策和老师身先士卒的教诲。
荣誉归于母校,成绩归于老师。
1998年4月30日长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