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建校初期峥嵘岁月
——兼忆四平一中第一任校长袁立中
英雄城——四平,历经四次战火的洗礼,终于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个春天。我们到校不久,高唱着刚学会的“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于三月初春季节,翘首迎来了从白城子老区来接管学校的领导。随着一辆漂亮的马车到来,为首的就是跟随有两名警卫兵的第一任校长袁立中。同行队伍中有教导主任任遇春,教导员王文、范华,指导员鲁南等领导人。
这就是辽北省委派来接管四平中学的工作队,那高大的马车,那跟随的警卫人员,那穿着兰灰军装级别很高的干部队伍,立即令我们师生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
袁立中,这位出自新四军的干部,站在全校师生面前,气宇非凡,一身儒将风采,威风凛凛,文质彬彬,好一位第一任校长!他讲起话来略带南方口音,声音不高,柔中有刚,亲切感人,令人信服。党能把这样一名中高级干部派来接管学校,可见党对当时四平唯一的一所最高学府的高度重视,我们也感到学校的身价被抬高了许多。
袁校长到校不久,便召集原四平中学,晓东中学,女子中学和师范学校的师生都来报到,这真可谓是四平的一所名副其实的较大的学校。经过短期筹备,四月二十五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省教育厅厅长林汉达,四平市市长张学文等省市领导出席了大会,并做了主要讲话。会上宣布学校名称是:辽北省立第十中学。
建校伊始,在那刚刚解放的特殊情况下,学校很快出现了一片生机。袁立中校长不愧为党派来的军队干部,他带来的这支干部队伍,不仅给学校增添了强大的领导力量,还带来了党的光荣传统,军队的优良作风。他们深入群众,言传身教,慈祥可亲,雷厉风行,很快同我们打成一片。在袁校长的亲自带领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原来破乱的校舍,很快地变了样,迎来四平一中(现称)一片晴朗的天。
我们学校不仅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文化教育学府,还是一个政治思想的大熔炉。培养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劳动大军,锻炼出一支政治宣传队,在英雄的四平城,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四平中学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良好校风。
1、四平中学——一个政治思想大熔炉
解放初期,由于我们师生受过伪满的“奴化教育”,国民党的“正规传统思想影响”,所以政治思想比较混乱。民主政权刚刚建立,袁校长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系统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第一节政治课——那时我们叫上“大课”,就是在原校址北边,联合化附近,一所被炮火炸坏了的大仓库中召开的。袁校长特意请来了当时的四平市市长张学文作报告,那时传说他是原东北军少帅张学良的远方兄弟。他的报告很风趣,我们特别愿意听,尤其是那年12月8日,他带病在学校礼堂——光明电影院讲他亲身经历的“12.9运动”的经过,给我们印象非常深刻,感染力很大。他一直是我们政治课堂上的常客,除他之外,就是袁校长了。当时的政治大课都是紧跟形势的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的,特别是针对同学们的思想认识和反映来开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解放大军的节节胜利举行形势报告会、祝捷会,鼓舞和坚定党的观念教育;解放后广大农村进行土地改革进行阶段斗争和土地政策教育。特别是那年八月二十八日请市委宣传部谭伯部长做的报告很深刻。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生动地讲述了阶级的产生、资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区别,共产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同;农民几千年的仇恨史、地主子弟问题,要公粮和粮食出口等一共十三个问题,对此我们认真地学习讨论。配合学校教育,我们搞了两项活动:请部队文工团演出话剧《白毛女》、《血泪仇》,和解放军战士忆苦思甜。在班级中,政治课也抓得比较紧,经常组织座谈会、讨论会,甚至对错误思想召开批判会,写学习心得、出墙报(每个班级门前都有),并进行评比。那时政治气氛非常浓,真是风风火火。我们就是在这种紧张的政治教育中,思想上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像我们非无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弟,受到了深刻地教育,真有脱胎换骨之感,教育取得明显效果。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们从思想深处破除了旧观念、旧思想,政治思想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不少高年级同学积极主动响应党的号召,因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批批迅速地提前离校,走向社会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为党输送了大量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四平中学确实是一个政治思想的大熔炉。
2、四平中学——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劳动大军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开学第一项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亲自动手,修复校舍和教室,参加义务劳动。袁校长提出:“一手抓政治思想教育,一手抓建校义务劳动”。在紧张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建校的义务劳动。那时劳动场面非常壮观,特别生动感人。四次战火,不仅摧毁了四平城,也毁坏了我们学校,到处是一片瓦砾、垃圾。为了早日修复校舍,在袁校长带领下,师生一起到老远的破房子中拆下砖瓦,搬运回校,不少同学脱下裤子当袋子装砖,肩挑手搬,争先恐后,十分感人。为了修校舍的围墙,还要结合防疫进行,从围墙外侧挖二米来深的防疫沟,取出土来造围墙,各班级分段进行比赛,为了使围墙光滑结实,我们不仅夯实,还用木板将两侧拍打光滑,使其特别美观。校内杂草丛生,我们铲除荒草后,从远处运来砂石土灰混合在一起垫压。没有石磙碾压,我们就排成队,来回跑步用脚踩压平整。为修校内甬道,我们用灰、红两色砖头,掺杂一点点摆出花纹,铺成了结实,好看的甬道。教室门窗的玻璃,因买不起,我们就用带麻纹的窗户纸糊上,挡风雪。在围墙边和院内按规划植树栽花。校内一圈植的白杨树分成段由各班包保负责成活。不少同学在挂有本班木牌的树上刻了自己的名字和年、月、日,后来。当树长大时.我们回来还依旧能看清自己的名字,别有情趣。
我们全校师生团结劳动,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终于在废墟中修复了校园。当我们坐进舒适美丽的教室时、活动在操场上时,我们不禁想起是我们把她打扮得如此美丽、可爱的,心中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袁校长不仅带领我们建校,而且带领我们走出校门,响应市委号召,建设家园四平城,参加市政建设。我们四平中学这支劳动大军,是当时全市树立的专打硬仗的队伍,哪里任务艰巨,我们就出现在哪里。炮火炸毁严重的楼区不好拆运,我们就战斗在残砖废瓦堆中;重要路口垃圾成山,我们就在泥水中清除,主要街道排水沟难挖,我们就全力挖好。我们还象解放军一样,参加公园挖人工湖、修假山等重体力劳动。公园里的美丽的人工湖、假山,是我们当年四平中学师生辛勤劳动的结晶。在每次艰苦劳动中,我们各班同学争当主力,班级之间开展了热烈地竞赛,专挑重担,勇于拼搏,同学们手掌磨出了血泡,也不出声。每次出校劳动时,袁校长带领我们高举校旗,打着彩旗,唱着歌曲,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在大街上,出现在市区劳动现场。市民们投以赞扬的目光,市委、市政府给我们充分地肯定。我们也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我们当时的口号是:“在我们四平中学面前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我们四平中学的确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劳动大军。
3、四平中学——一支群众工作的政治宣传队
解放初期,城市政权建设非常重要,特别是宣传、动员、教育群众的工作。市委、市政府叫我们学校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深入居民群众中去组织宣传教育活动。袁校长按要求,组成一支业余政治宣传队。按照学生居住的派出所划分,成立区队和中队,分片包干,选出队长和中队长及通讯员。在宣传队成立大会上,袁校长政治动员,派出所派出专门干部指导,学生会具体负责,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能力。假期里还组织群众工作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当时,全国解放战争迅猛发展,节节胜利,在这大好形势下,我们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深人到居民中去,走家串户宣传教育,及时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胜利捷报,各种号召及党的中心政治任务传达到群众中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如胜利捷报,支前劳军,订购工债,防空防疫,反_动党团登记等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的重大活动。在组织宣传过程中,我们都先走一步,编印宣传材料,给群众宣讲,出黑板报,发宣传单,组织座谈。我们利用业余时间,特别是假期里白天黑夜不停地工作,十分紧张。假期还办了群众夜校,从师范部学生中选出“小先生”去上课。这一宣传活动一直延续到1950年。假期活动委员会都召开动员大会,开展“夺红旗”竞赛活动,编写特刊,交流经验,表扬好人好事。每一阶段工作都召开总结大会,发“红旗”表彰先进。通过这一系列政治活动,我们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党的观念,提高了政治觉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实践证明,四平中学是一支群众工作的政治宣传队。
4.四平中学——是一所文化教育的学府
袁立中校长的办学宗旨,是把培养专门知识人才作为唯一目标。在建校困难时期一直坚持开展文化教育,向正规化教学的方向努力。特别是袁校长在哈尔滨开完了东北教育工作会议后,这一办学宗旨就更加明确了。那是1948年9月9日,袁校长回来的消息一传开,我们高兴地迎了上去,他带回来许多教学仪器和乐器,这些仪器和乐器为教学实验室和组建乐队奠定了物质基础。
9月11日在校大礼堂——东明电影院(现道东电影院),召开全校大会,会上分别由辽北省教育厅长林汉达和袁校长传达东北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主要讲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已拉开序幕,东北很快要解放,我校要加快培养人才,支援解放战争,输送后备力量等问题。他说:今后学校主要的任务是上好文化课,为建设一个民主化、科学化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袁校长还对学校今后发展的前景,长远规划,作了详细的报告,全校师生深受鼓舞。
9月15日,在礼堂又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式和修业式,省、市两级领导非常重视,辽北省政府主席目宝航,四平市长张学文等许多领导亲临大会,这是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大会。大会上还为高三提前毕业的同学颁发毕业证书!这些学生因形势急需,提前毕业,走向社会。在照完毕业相后,还看了电影“巾帼英雄”。
为了学校的发展,10月初,学校又扩大招生,初中一年级招收五个班,各班还招收插班生,使社会上更多的青少年有上学的机会。10月10日,在礼堂又举行开学典礼,张学文市长又到会祝贺讲话,老师、新老同学代表上台热情致词。10月25日,上级为了加强师资力量,派了五名新老师,增强了师资力量。11月8日,省教育厅又派来了姓杜的女副校长,增强了校领导力量。11月12日,袁校长在全校大会上正式公布,学校更名为:辽北省立四平中学。随后,又颁发了铜制的新校徽,同学们带上新校徽十分神气。
正当三大战役捷报频传,1949年又迎来了四平解放后的第二个春天,在袁校长的带领下,师生组成了一支南下的工作队,奔赴新解放区去开辟那里的一片新天地。
回首往事,十分感慨!我们已是年近古稀,半个世纪前,建校的风风雨雨,都历历在目。“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亲切的歌声犹响在耳畔,今后,我的母校,永远是一片明朗的天……
![]() |
![]() |
![]() |
![]() |
![]() |